企业文化 .Culture
“董书记,来家里坐坐,吃个饭……”这是罗甸县沫阳镇里怀村驻村第一书记董华松听到最多的一句话。作为能矿锰业一名年轻党员,董华松自2024年6月驻村以来,聚焦“一宣六帮”职责要点,让群众看到了村里产业发展、人居环境、公共服务带来的变化,赢得了群众的尊重和夸赞。
从“陌生”到知村情、解民意
里怀村高山连绵、沟壑纵横,是一个布依族占90%的传统村落,由8个自然寨组成,各自然寨之间平均相距6公里左右,全村426户1776人,多为留守老人、儿童。初到里怀村时,29岁的董华松皮肤白皙、一脸稚气。面对语言不通、交通不便、村情不熟的窘境,在与公司前任驻村书记交接工作后,为尽快熟悉村情民意,他制定了走村入户计划。每天只要有空隙时间,他便邀上村支“两委”成员,将183户738名脱贫户列为第一个月走访对象,与脱贫户“混个脸熟”。第二个月通过向各寨网格员了解村民情况、翻阅村民电子档案情况,掌握每户村民情况。到了第三个月,他便独自走进村民家中,和大家“拉家常、聊闲话”,拉近了同村民间的关系,了解村情风俗,听到村民需求和乡村治理的真话、心里话,理清了精准帮扶工作思路。他还同驻村工作队开展走村入户调查,了解村里的经济现状、发展规划、亟待解决问题。
党建引领,凝聚发展共识
受党教育多年的董华松,深知党建引领村级治理的重要性。第一次参加党员大会、主题党日,全村44名党员,到会党员不足一半。董华松积极与村支书沟通,帮助村支书理清学习内容、会议流程,夯实党建工作基础。针对党员参会率低的问题,他走访村里的老党员、原村支“两委”老同志,在嘘寒问暖中了解他们的生活和精神需求,宣传党的方针和富民政策,第二次党员大会后党员参会率大幅提高。
董华松驻村的第三个月,组织对村里入学困难家庭进行摸底排查,帮助24名困难学生圆了上学梦。面对村党支部党员年龄偏大、流动党员较多的现实问题,他在动员部分返乡青年搞起了种植业和养殖业,帮助他们解决技术难题,帮助青年逐步成为村民致富的领路人后,动员3名青年向党组织靠拢并成为入党积极分子。
社会治理,改善人居环境
为守护里怀村的绿水青山,建设美丽宜居的生活环境,董华松积极探索乡村治理工作。针对村主要干道“牛羊粪便遍地、生活垃圾乱堆、蚊子老鼠乱窜”的恶劣环境,董华松组织村“两委”及工作队,联合各寨子公益性岗位人员,对主干道上的牛羊粪便、生活垃圾进行集中清理,协调镇里垃圾运输车定期清运垃圾,并细化保洁员清扫区域和周期。
他还组织召开院坝会,向群众宣传乡村环境治理知识要点。同时,建立环境治理工作“积分制”,“两委”每个季度组织人员对每家每户房前屋后环境卫生进行评分,村民通过积分兑换食盐、面条、洗洁精等生活物资,有效调动村民参与环境治理的积极性,改善了村民居住环境。
调处矛盾纠纷,赢得群众尊重
乡村社会治理既能“聚民心、顺民意”,又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村民因田地和林地发生纠纷,董华松了解到该问题系老一辈遗留下来的问题,历经多任村“两委”都因缺乏佐证材料而未能解决,有人好心劝他别去“蹚浑水”。董华松没有选择回避,先稳定村民情绪,在走访村中老人了解情况后,邀请镇领导参加调解座谈,成功化解这起可能引发社会治安问题的村民纠纷。
驻村工作不分白天、黑夜,随时处理村里各种琐事,对接镇里多个部门,凡上报的报告和数据他都要认真审核。在为村民解决一件件看似微不足道、却暖民心的小事后,群众总是热情地对他说:“谢谢董书记,有时间来家坐坐,我家的腊肉很好吃,来尝个味道!”他的心里总是暖暖的,坚定了他留下来服务村民的决心。
今年“五四”青年节期间,董华松因驻村期间表现优异而荣获西南能矿集团“青年成长之星”称号。“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是董华松驻村工作的座右铭。此次驻村青春历程,也必将成为董华松成长路上难以忘怀的记忆。(通讯员:甘孝剑、张兴;编辑:蒋易宏;二审:路艳宁;三审:肖玲)
上一篇: 【支部攻坚】贵阳矿投党支部以“三个机制”攻坚遗留问题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