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矿产资源整合开发及投融资的重要平台,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打造矿产资源探、采、选、冶及精深加工的重要企业。 企业文化  .Culture

700多个日夜,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集团公司派驻罗甸县大寨村驻村工作队队长骆弟旭二三事

2025-08-12

本网讯 从手忙脚乱到从容有序,从照本宣科到知心解意。在乡村振兴一线,西能集团派驻罗甸县边阳镇大寨村的骆弟旭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扎根乡村700多个日夜,用担当扛起民生改善的重担,以实干为乡村振兴注入动能。

640 (2).jpg

骆弟旭(右一)与村民亲切交谈

从初来乍到的“遵义人”到村民心中亲如家人的“大寨人”,骆弟旭用脚步丈量村情、用智慧谋划发展、用汗水浇灌成果,推动全村人均纯收入从2022年的9953.86元跃升至2024年的13385.67元,用实打实的业绩交出了一份产业兴、百姓富、乡村美的优秀答卷。

 

深调研摸实情,谋良策促发展

刚到村时,骆弟旭深知,要想做好驻村工作,就必须对村里情况了如指掌。办公室、田间地头、村民家中“三点一线”成为他的工作常态。白天,他跟着村民一起下田劳作,在劳动过程中与村民拉家常,详细了解村里的土地状况、农作物种植种类和产量;晚上,他又挨家挨户走访,倾听村民们的生活难题和对村子发展的想法。为了全面掌握村情,常常工作到深夜,一一将白天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绞尽脑汁谋划适合大寨村发展的好路子。

640 (3).jpg

走村普及法律知识

经过近3个月的深入调研,他实地走访了236户村民,开了60多场座谈会,整理出了一份详实的调研报告。报告不仅涵盖了村子的人口结构、经济状况、基础设施等基本信息,还精准分析了本村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优势,得到了地方政府和集团公司的大力支持。他也逐步实现从“企业骨干”到“基层工作者”的角色转变。

 

用好产业“源动力”,铺好发展“关键路”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源动力”,唯有产业兴旺,乡村才能焕发持久活力。大寨村上下院组有60多亩连片土地,因无路可通而长期荒废。道路不通,产业难兴,刚驻村的骆弟旭对工作流程不熟,却一心想解决这一难题。他频繁电话联系上级部门,常自驾2小时到罗甸县乡村振兴局咨询,却得知2024年产业道路项目规划已锁定,需等2025年申报。想到自己可能在2025年轮换离村,项目恐半途而废,他急在心头,一次次向县林业局、交通局、农业农村局汇报沟通。功夫不负有心人,2024年9月,大寨村争取到衔接财政资金160万元,3公里产业道路项目落户,2024年底两条产业道路建成。

他还结合村民养殖意愿,向集团公司申请到7.65万元帮扶资金,为85户村民免费发放5700羽鸡苗,每户增收3000~4500元。在政府种植养殖补贴助力下,大寨村2024年获补贴近56万元,2025年已达114.68万元。他通过微信推广、对接县农贸市场固定商贩等方式拓展销售渠道,使大寨村的土鸡、土鸡蛋成为“一村一特色”,并成为村民稳定的收入支柱。

 

厚植民生底色,点亮幸福大寨

驻村以来,骆弟旭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针对村级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他积极对接相关部门,先后协调争取项目资金10万元安装64盏路灯、基本覆盖全村。“从前傍晚后就黑漆漆的村道,现在路灯一亮,不仅走路安全多了,邻里晚上串门聊天也方便了,孩子们在灯下嬉闹的笑声都比以前多了,这日子过得越来越有滋味儿了。”村民笑着说。

640 (4).jpg

大寨村新安装的路灯

骆弟旭十分关注村里孩子的成长。他积极联系爱心企业和公益组织,帮助解决“三类”人群子女上学难的问题,积极组织开展西能集团爱心助学活动。两年来共计向68名贫困家庭学生提供资助,投入资金7.4万元,帮助孩子们努力学习,走出大山,用知识改变命运。

 640 (5).jpg

西能集团开金秋助学活动

“能矿派驻好干部,驻村为民真情怀。”一面锦旗,一份真情。

640 (6).jpg

驻村结束村民送上锦旗

两年的驻村时光,骆弟旭从“不谙农事”成长为“熟悉村情”,从“理论型干部”蜕变为“实干型人才”。他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留下了坚实的脚印。2023年,骆弟旭被边阳镇评为优秀驻村队员。面对荣誉和赞扬,骆弟旭谦虚地说:“我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能为村里的发展出点力、为乡亲们办点实事,就是我驻村最大的收获。未来不管在哪里,我都会继续为乡村振兴尽一份心、出一份力。”(通讯员:张 兴;编辑:程萃灵;二审:路艳宁;三审:肖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