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 .Culture
“喂、喂、喂……我正准备下井,信号不好,听不清楚,一会儿给你回电话啊,先挂了!”电话那头的郑昱匆忙挂掉电话,这样的情形,我早已熟悉,“有事找郑昱,就如打Call机”。郑昱何许人也?他是“西能建工”矿山工程公司工程部部长,贵州省省级“劳模”,今年30岁。
初生牛犊
1987年早春的一天,当阵阵冷风伴随寒雾还浸润着大地时,一声响亮的啼哭划破了平坝县高峰镇郑家院的宁静,一个胖娃子降生在村中的“郑家”,全家人都看着这个初生的小家伙笑得合不拢嘴,父母希望这个娃将来路途越走越光明,越来越有出息,给他取名为“昱”。这个娃打从一出生开始便不停的闹腾,从此,在村里那条不太宽的泥泞小路上,多了一个小家伙跑进跑出,虎头虎脑的样子被村里人断定,将来肯定“有出息”。和大多数留守家庭一样,郑昱的童年也没有父母的陪伴,为了改善家庭生活,父母在他出生不久便外出打工,从小跟随爷爷奶奶生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山头的朝晖、田间的稻谷、地里的蟋蟀、爷爷奶奶的疼爱,陪着着这个小家伙在田间地头摸爬滚打着渐渐长大了。这个娃学会了自己走路、学会了和小伙伴争抢打架、学会了帮奶奶做饭添柴火、学会了帮爷爷务农回家挑担子。郑昱的大伯是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从小他就受到大伯的熏陶和影响,大伯时常教育他,读书不为名不为利,只为做一个有文化有担当的人。他倔强不服输的性格像极了大伯,打从上小学开始,他的成绩就在班里名列前茅。就这样那个懵懂的娃渐渐长成了小伙子,高高的个儿身板笔直挺拔,浓浓的眉毛下长了一双倍儿有神的眼睛,一家人看着打从心眼里欢喜。小家伙是长大了,看着爷爷奶奶日渐衰老的身体,他暗自发誓,将来一定要做一个有出息的人,给家里减轻负担,让父母早日回家,照顾爷爷奶奶。
陪伴爷爷奶奶的时光,总是会随着娃的长大而流逝。2007年,香港回归十周年,电视机里播放着举国欢庆的场景,“郑家”也迎来了喜讯,这个娃考上了省城大学,被大学的采矿工程专业录取。身边的同学问他,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将来会很苦的,他只淡淡地笑着说:“这个行业好,资源多宝贵,将来做这个职业我心里踏实,爸妈也能早点回家,照顾爷爷奶奶。”父母既高兴又担忧,母亲一边抹泪一边为他收拾包袱,想着娃迟早要出去奔波,学会独立生活,爷爷奶奶小心的嘱咐着:“在学校,要吃饱,要自己照顾好自己,不要和人争抢,要好好学习。家里人不求你大富大贵,只求你正直、平安。”这句话,他一直记着。
大学四年的青葱时光,给郑昱带来了阳光的洗礼,他热情、正直、热爱生活、热爱学习。阳光快乐的大学时光并没有磨灭他进取的心,他加入了学校学生会,成为系篮球队的队长,日日为实现心中梦想努力奋斗着。每次放假回家,总是给爷爷奶奶说说在学校的生活,逗得老人笑得合不拢嘴,看着爷爷奶奶眼里欣慰的眼神,他说:“这种感觉很满足、很幸福。”可是幸福的时光没持续多久,爷爷在他毕业前夕却突然病故,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曾让他一度意志消沉,短暂的失意之后,他重拾信心,因为他知道,爷爷已经不再,奶奶还盼着他立业成家,必须收拾悲伤继续前行。
大学四年时光就这样静悄悄溜走了,2011年7月,郑昱以优异成绩从贵州大学毕业。此时的他,1米78的个头,皮肤黝黑,身板挺拔、眼睛有神,说话腼腆却率直。在毕业招聘会上,这个精神十足的小伙子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刚开始他低头不语,面对面交流时他也没有更多漂亮的话语来推荐自己,他说:“我家在农村,我是农村人,好好读书就是为了给父母争光,减轻家庭负担。如果能有个好的工作机会,我一定会好好珍惜,少说话,多做事。”带队领导评价“这是个干实诚事儿的年轻人”。那时起,郑昱正式成为“西能建工”大家庭的一员。
生涩的起航,执着坚定
2011年7月28日,他简单收拾好行囊背上背包,只身来到公司在安顺承接的水利工程项目——安顺市引千入虹水利工程项目。初到项目他显得有些局促不安,项目部负责人看出了他的窘迫,一阵寒暄之后,像朋友一样与他聊了起来,郑昱渐渐放松下来,他坦白说,当他看到现场的场景时,确实有点傻眼了,觉得和自己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工地现场简陋的环境确实让他产生出陌生感,现场就几间活动板房,零星的放着一些施工设备和材料,工人穿着雨衣水鞋戴着安全帽上上下下的忙活着,那条不知伸向何处漆黑的斜井口让他心生害怕。项目负责人笑着说:小伙子,你还年轻,有的是时间磨练自己,只要记住,只要熟悉自己要做的事情,就能克服一切恐惧。这是郑昱此生记住的父母之外的第二句嘱托。当他了解到这个项目这是造福安顺市民的民生工程,计划通过修建一条长8.85千米的引水隧洞把水引到虹山水库,改善水库以及贯城河的水质,让安顺人民喝上放心水,而公司承担了该项目输水隧洞最长的一个标段——2#斜井支洞-梅家院出水口段,全长3.45公里,工程面临重重困难,任务十分艰巨。顿时,他的荣誉感油然而生,觉得自己刚入职就被派到了这么重要的项目上,顿时干劲十足。第二天早上开始他便熟悉起井下各个工序的施工情况,做好记录。在经过一星期的现场磨合后,他开始与工人跟班作业。
从那时起,他便与巷道结下了不解之缘。每天的工作就是围绕隧洞的作业情况转,对于凿岩情况如何、出渣情况怎样、隧洞围岩是否稳定、沿线铺设线路是否完好、设备是否运行稳定、当日的进尺得了几米等等这些问题都是他的工作重心。结合自己所学的一点井巷工程开挖的知识,时常在井下观察工人师傅们怎么布眼、怎么装药连线、怎么排险、怎么通风出渣,与他们一起交流、探讨,那个时候就觉得实际隧洞开挖不是自己在电脑上动动手画几下那么简单,没有丰富的操作经验和踏实肯干吃苦耐劳的精神是不可能把隧洞打好的。这同样也暗示着他在以后的工作中如果沉不下心,吃不得苦,那么就不可能在工作中学有所得,做有所成。日子一天天过去,他与工人们下到洞里同进同出,从忐忑害怕、蹙眉紧锁,到渐渐熟悉,脸上也开始露出爽朗的笑,逐渐和工人泥一把水一把打成一片。
工地的生活有时候确实有点乏味,没有节假日,更谈不上双休。这期间,除了在洞内艰苦的环境跟班作业和进行跟踪管理,休息时间,他把所有精力都倾注在学习上,把以前的书本翻出来,重新研习各科专业知识,并把理论知识与现场实践相结合起来,活学活用,在项目部的安排下,针对 “引千入虹“工程该标段输水隧洞开掘地质情况复杂、围岩普遍失稳、地下水发育涌水较大的特殊工程地质条件,他利用休息时间加班独立完成了针对性较强的《安顺市“引千入虹“项目作业指导书》,作业指导书涵盖了地下工程凿岩爆破、通风、排险、降尘、职业卫生、洞内运输、井上二次提升、施工临时用电、机械设备操作与维护、排渣场管理、应急处置等所有涉及到的工序和管理流程,通过制订的复杂地质条件下工人井下作业指导书及规程,项目部组织工人进行了强化再培训学习,现场工作逐步走向程序化管理,有效降低了地下工程安全风险,施工质量得到了保障,施工进度得到了提升,到整个工程全部竣工交付业主使用,该项目未发生过一起安全和质量事故。
独当一面、敢于担当
慢慢的在领导的关心下,在同事的帮助下,他渐渐成长起来,担负起了项目技术负责这一重任,主要负责技术资料整理,工程量签证单的认证,以及现场的管理。他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工作中丝毫不敢马虎,遇到棘手的问题的时候,请教领导或年长的师傅,一边学习一边摸索,在实践中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法。
2013年是工期最紧、面临挑战最为严峻的一年,2013年2月,安顺市委、市政府要求该工程必须在2013年12月30日之前完成整个隧洞的开挖衬砌工程。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在一年的时间内完成1150m的隧洞开挖以及4270m衬砌的任务。隧洞距离长,工作面少,涌水量大,给施工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工程进入攻坚克难阶段,这时候,整个2#斜井支洞-梅家院出水口标段还剩下970m未开挖贯通,要按时实现贯通,月平均综合成洞进尺需要达到181m,在开挖地质条件相对复杂,全段均需要进行开挖后临时支护的情况下,困难可想而知,这对整个项目部都是一次极为严峻的考验。项目部组织工程技术人员通宵达旦地研究、比选措施方案,最终,由郑昱提出的“双面对掘、平行交叉施工、工序衔接零交接班“倒排工期抢抓工期管理实施方案,以及二次衬砌阶段采取”地表钻孔垂直下放混凝土拌合料、分段浇筑、多工作面平行作业“措施方案得到了项目部全体同仁的一致认同,由郑昱组织编写的《赶工措施方案》得到了业主组织的专家组评审认可,措施方案得以组织实施。临危受命、项目部委任郑昱为梅家院出水口工区主任,独当一面、独立管理和组织该工区施工任务,项目部形成了一个2#斜井工区、梅家院出口工区”比、赶、超“施工竞赛高潮,那段时间整条线路一片忙活,地面洞内都是干得热火朝天的,项目部的管理人员更不轻松。由郑昱所带领的梅家院出口工区最终拔得头筹,创下了月成洞最高进尺147米,平均月综合进尺124米的佳绩。隧洞最终按期实现贯通,并提前半个月完成了全线3.45公里二次衬砌浇筑,圆满完成了施工任务,在安顺市政府、市水利局组织的试通水仪式上一举完成通放水试验,宣布通水成功,那一刻,项目部全体员工留下了欣慰的泪水,有艰辛的回味、成功的喜悦和快乐。
“2013年整个一年,我就没好好睡过觉。”郑昱说,确实,这一年来他消瘦多了,胡茬一大把都没时间刮一刮。由于全线多工作面齐头并进,衬砌阶段高峰施工时段同时作业的分段工作面达到7个,洞内空间狭窄,洞内洞外各工序和施工流程须达到高度协调配合,管理难度空前,郑昱作为工区之一的总指挥,每天数次频繁往返于洞内洞外,经常是汗水淋淋湿透衣背。特别是关键要害部位浇筑,郑昱每每都是亲自到一线工作面督阵,有时在井下一干就是一天一夜、两天两夜、饭都是送到洞里去的,与工人同吃同干,甘苦与共。兴得7月底的时候公司新来了4名大学生,他们的到来给项目部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作为项目部的“老资格”,郑昱肩负起了带领新进大学生的任务,有自己的亲身经历为鉴,他没让新人呼吸一下地面的空气,就带着他们换上装备下井干了起来,在浇筑过程中每个细节都教了一遍,他们干劲足、学得快,经过了几次艰难地浇筑,基本上每个人都能独立的管理一个工作面。
说到艰难的浇筑他仍然还记忆犹新,有一次,他带着他们4个大学生准时下井,工人也做好了浇筑前的准备工作,随着作业面传来一声“开泵”的声音,输送泵开始有规律的运作起来,他们有的提着锤子有的提着钢筋用力的敲打着输送管,饶有经验的说:“混凝土到这里了!”听着那有节奏的“唰唰”的声音,大伙都面露喜色,因为这预示着没有堵管,浇筑工作可以顺利进行,不出意外10小时以内就可以上井吃上香喷喷的饭菜。可世事难料,这次天公不作美,输送泵传出异样的响声之后,他们凝重的相视一望,都知道堵管了,于是大伙迅速的拿着工具,敲的敲拆的拆,带动着工人们大干了起来,依次疏通每节管道,直到混凝土顺利入仓,才得以喘口气。可能老天要让他们多干点,多学点吧,那一次浇筑堵了三次,他们整整在井下呆了30个小时,由于都没有带手机,都不知道当时是白天还是晚上,还好领导安排人把饭送到了井下,解决了温饱问题。实在困得不行就靠在墙上小憩一会。当最后一点混凝土送入仓内,清洗球从管口飞出来那一刻,他们都笑了,这一仓混凝土终于宣告结束了,终于可以好好休息,等待下一仓的浇筑。
这只是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一小笔,期间他们面临的种种的困难是很难想象的。由于只有两个洞口(一条支洞,一个下游出水口),单段洞线长达有3450m,加上洞线地处喀斯特地貌岩溶段,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复杂,其困难程度在国内小断面引水隧洞的施工案例中是罕见的,他们也没有经验可借鉴,只能自己创造条件去干。解决多作业面交叉干扰、复杂的管线铺设、以及分段排水等问题。团队的力量是伟大的,通过上下齐心的奋战,他们终于如期完成了艰巨的任务,创下了多个第一。当年,由于他的工作中的突出表现,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肯定,被公司评为年度先进工作者、安全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说到这里,郑昱语重心长的说:“我真正体会到了蒲松龄那幅著名的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是的,这就是“西能建工人”不屈服、勇奋进的精神写照。
一路向前,永不止息
安顺项目顺利完工,郑昱青涩的三年的青春时光也献给了这个项目,但施工脚步一刻也没有停留。2014年,郑昱任马桑林铝土矿项目部副经理,再次得到锻炼的机会,他倍加珍惜,个人能力和素养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2014年年底,不容他片刻休息,接到领导的通知,他又马不停蹄奔赴了松桃西溪堡项目任务,要求立即赶往那边参与项目的施工工作。在那里见到了久违的几个师弟以及一些老师傅,由于他们各在一方,平常是很难相聚的,见到了自然是格外的亲切。经过几天的了解之后,便投入到了施工中,西溪堡项目是锰矿建井工程,开拓方式为竖井开拓,斜井回风。在这里除了竖井开挖外,回风斜井以及其他开拓巷道的作业方式都跟安顺项目的大同小异,所以对他来说并不陌生,只是西溪堡井下的工作环境与安顺比之相差较大,一是温度高,二是粉尘大,好在巷道顶底板几乎无渗水涌水,可以实现打干井的条件。腊月已至,地面寒风呼啸,但一走到井下就像进入了三伏天,检查完几个工作面下来就开始大汗淋漓,全身湿透,当时恨不得一盆凉水倾泻而至,好不畅快。此时引起了他的思索:他们只是旁站就有点受不了,要是像那些工人不仅要忍受这种恶劣的环境,还要完成自己手上的活那是需要多大的韧性和耐力,工人兄弟是最可爱的人,也是最值得尊敬的人,没有他们的汗水,项目的措施,项目的方案,项目的管理都是空谈,形成不了实际的东西。
工地的时间过得很快,每天都感觉时间不够用,一晃春节就要到了,按照管理,必须要有员工留下来在工地上过年,看守好工地。当时他主动申请留了下来。除夕那天,晌午刚过,周围一户户农家热闹的鞭炮声打破了工地的宁静,此时想家的思绪油然而生,谁都想能在这么重要的节日里陪家人过个年,吃口团圆饭,但工地总得有人坚守,总得有人付出,君子有成人之美,这么想着,他顿时感觉欣慰了许多。给家里打电话报了平安之后便吆喝上其他几个人,按照礼数拜了土地神,鸣了鞭炮,祈求来年项目的顺利和好运。这是他在工地过得第二个春节,虽然有些苦涩,但也浸透这一年的收获和喜怒哀乐。
郑昱乐于帮助新近大学生提升自我,正因为有自己的经历在先,他总是知道刚毕业大学生需要什么、欠缺什么,他关心项目上小兄弟的生活,更注意在工作中淬炼他们意志。2014年,矿山工程公司新进10名本科毕业生,郑昱作为一个热心的“老大哥”,主动与他们沟通接近,这些年轻人无不为他的个人魅力折服,每个人都热情称呼他一声“郑哥”。
时至2015年下半年,公司在开阳承接到磷矿竖井开挖项目,井筒掘进深度达680m,涌水量大,是目前省内同类竖井项目中掘进深度最深、施工难度最大最复杂的项目,必须在300天之内完工。郑昱再次临危受命,成为项目负责人。来到开阳明泥湾项目施工现场,映入眼帘的是一片还长着庄稼尚未收割沃土。意味着业主的“三通一平”工作还未完成,尚不具备开工条件,他们只得在附近租房子住在老乡家里协助业主完成“三通一平”的工作。施工场地的布置非常考验技术和经验,一方面要求科学合理布置施工场地,减少相互干扰;一方面要合理组织运输,减少二次搬运;一方面符合节能、环保、安全、消防的要求。在进行地面临时工程搭设期间,可谓是一波三折,一方面牵涉到土地占用问题,附近村民三番五次的来阻工,眼看着艳阳高照的天气,但就是不能施工,项目部极为被动,直到村委与当地派出所出面协调,问题才得以解决。通过将近三个多月月的奋战项目已初具规模,目前已由地面施工转入竖井开挖,而现在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地下丰富的磷矿资源就等着这条680m的竖井与之联通了。郑昱说以前自己经历的几个项目在建设初期都没有参与到其中去,感受不到前期施工的难点和重要性,这次自己有深切认知了。项目施工准备阶段的工作是尤为重要的,他关系到后期项目空间和时间上的推进和发展,没有前期的准备工作和坚实的根基,那在以后的施工过程中就会出现很多弊端。所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是不无道理的,我们把以后可能面对的问题提前准备好,提前想好,也就是为以后的掘进铺平道路。作为项目负责人,现在落在肩上的担子更重得多,所做的工作已不是单纯的技术管理以及资料的整理和工程量的认证。每天都得去思考怎么去安排好各个环节的工作以推动项目的运作,如何按业主的要求去施工,如何处理好内外部协调等问题。但此时的郑昱面对各种困难和各方要求已经不那么局促了,因为他深知5年的工作历练,积累了经验、积累了信心、更积累了领导和同事们的信任。
面对又一次的机会和挑战,郑昱平常心对待,他想,这些年学到了什么,能不能做好项目,管好项目,就看他以及团队以后的工作表现。经过了四年多的洗礼,他完成了角色的转变,从一个青涩的实习生变成了项目部的“老资格”,他感叹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公司的培养,离不开领导的关心同事的帮助。他热爱身边的人,热爱自己的工作。成绩只是起点,荣誉可做动力,他始终以一个主人翁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努力做一个勤学、勤问、勤思考,敢想、敢做、敢担当的年轻人,为公司的发展献出微薄之力。
带着使命,他来到了开阳县永温乡这片陌生的土地上,又将踏上了新的征程。。。。。。
上一篇: 没有了